戴望舒 (1905-1950)

戴望舒於1905年出生於浙江杭州附近的杭縣。

出於對外國文學特別是法國文學的熱愛,他進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,並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。這段學習經曆對於他以後的生活和文學生涯具有決定性意義。

作為詩人和翻譯家,戴望舒是現代流派的奠基者。為將外國作品引入到中國,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,特別翻譯了大量的法國、俄國、西班牙、義大利等各國作家的散文和詩歌。

二十年代末,戴望舒作為現代派詩人開始嶄露頭角,在各種雜志上發表詩篇。他編定的第一部詩集《我的記憶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。他也是《現代—Les Contemporains》雜誌(上海,1932-35)的重要參與者。《現代》雜志宣揚中立和自由主義,即文學獨立於任何政治影響之外。該雜志的創辦標着他開始了文學曆程中一個嶄新階段。

1932年11月戴望舒來到了法國時已獲得了詩人、編輯、翻譯家的聲望。在巴黎,他開始與法國文壇的重要人士接觸:如安德烈·馬爾羅(André Malraux),現代派詩人儒勒·蘇佩維埃爾(Jules Supervielle),安德烈·布雷東(André Breton)和年輕的雷諾·艾田蒲(René Étiemble)。而在與艾田蒲的交往中,戴望舒推進了許多翻譯計划。同時,他還結識了法共機關報《人道報》的主編,中國友人協會的代表瓦揚·古久裡(Vaillant-Couturier)。戴望舒致力於在法國傳遞有關中國的情況,與法國左派保持密切聯繫並積極投入到反法西斯活動中去。

從1933年10月1日直到1935年2月8日,戴望舒為里昂中法大學的學生,註冊編號為345。攻讀的專業是文學。在里昂,他和羅大剛(1909-1998)是同屋。為了支付自己在國外生活費用,他繼續翻譯西方作家的作品,發表在《現代》和《東方雜志—The Eastern Miscellany》上。

他在1934年夏秋之間前往西班牙的旅行違反了中法大學的規定。同學們指責他去那邊與西班牙左派從事革命活動,但他為自己辯護說這不屬實。然而,他更注重自己的文學創作,以及對法國和其文化的探索,忽視了大學課程,這引起了中法大學領導的反復警告。儘管如此,他受到寬容對待,甚至在祖父去世後(這是望舒自己提的原因)獲得了一張四等艙回中國的船票,儘管他並不符合中法大學所要求的資格。

1935年回國後,戴望舒先後在香港和到北京繼續編譯工作和文學創作。1950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。


常書鴻 (1905-1994) | 敬隱漁 (1901-1930)


謝鳴:里昂中法大學館藏所有者里昂第三大學。

攝影:里昂市立圖書館,迪迪埃•尼可爾先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