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石曾 (1881-1973)

李石曾(名煜瀛),湖北高阳人,1881年生于官宦家庭,祖父辈官至满清王朝的大臣和尚书。

李石曾自小对西方思想保持开放的态度,1903年随当时出使法国的钦差大臣孙宝琦来到巴黎。到法国之后,李石曾不愿意再继承系列的传统,返回朝廷做官,而是去蒙塔日市(Montargis)农业学校学习了3年。接着,他又到索邦大学和巴斯德学院攻读了三年化学与生物。

1907年,李石曾加入了同盟会。

1909年,李石曾回到中国,不久之后带着从家乡招募的30多个工人,来到自己创设在巴黎郊区(加尔那・哥伦比村,La Garenne-Colombes)的豆腐工厂做工(孙中山先生在1909年路过巴黎时参观了这家豆腐工厂)。李石曾的动机有二:其一,制作各种便宜的豆制品,以解决中国面领的饥荒。其二,吸引中国人到法国边工作边读书:同等分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。勤工俭学运动由此诞生。

通过该运动,20世纪初,两千多名中国学生来到法国,但是由于法国经济的困境,学生们学习与生活难以为继。

辛亥革命时,李石曾回到了中国。

几年之后,也就是1914年,李石曾在巴黎开了第一家中国餐厅。

李石曾于1915年在巴黎创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,于1916年和蔡元培创立了华法教育会。他把自己一生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中法教育事业中:他是北京中法大学的创始人,另外还创立了其它国际机构,如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。

日本战败之后,李石曾回到了中国,定居上海,1956年到台湾,1973年在台湾逝世,享年92岁。

李石曾,这位杰出的人物,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教育事业。他的政治思想倾向于中国无政府主义〈他读过蒲鲁东和克鲁泡特金的作品〉,其政治伦理道德受大同主义的熏陶,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想。几十年间,他一直在中法两种文化之间摇摆。他为培养1949年前的中国精英作出了不朽的巨大贡献。


里昂中法大学简史 | 蔡元培 (1868-1940)


谢鸣:里昂中法大学馆藏所有者里昂第三大学。

摄影:里昂市立图书馆,迪迪埃•尼可尔先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