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石曾 (1881-1973)

李石曾(名煜瀛),湖北高陽人,1881年生於官宦家庭,祖父輩官至滿清王朝的大臣和尚書。

李石曾自小對西方思想保持開放的態度,1903年隨當時出使法國的欽差大臣孫寶琦來到巴黎。到法國之後,李石曾不願意再繼承家族的傳統,傳回朝廷做官,而是去蒙塔日市(Montargis)農業學校學習了3年。接着,他又到索邦大學和巴斯德學院攻讀了三年化學與生物。

1907年,李石曾加入了同盟會。

1909年,李石曾回到中國,不久之後帶着從家鄉招募的30多個工人,來到自己創設在巴黎郊區(加爾那‧哥倫比村,La Garenne-Colombes)的豆腐工廠做工(孫中山先生在1909年路過巴黎時參觀了這家豆腐工廠)。李石曾的動機有二:其一,制作各種便宜的豆製品,以解決中國面領的飢荒。其二,吸引中國人到法國邊工作邊讀書:同等配置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。勤工儉學運動由此誕生。

通過該運動,20世紀初,兩千多名中國學生來到法國,但是由於法國經濟的困境,學生們學習與生活難以為繼。

辛亥革命時,李石曾回到了中國。

幾年之後,也就是1914年,李石曾在巴黎開了第一家中國餐廳。

李石曾於1915年在巴黎創立了留法勤工儉學會,於1916年和蔡元培創立了華法教育會。他把自己一生大部分的時間精力投入到中法教育事業中:他是北京中法大學的創始人,另外還創立了其他國際機搆,如日內瓦中國國際圖書館。

日本戰敗之後,李石曾回到了中國,定居上海,1956年到臺灣,1973年在臺灣逝世,享年92歲。

李石曾,這位傑出的人物,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教育事業。他的政治思想傾向於中國無政府主義〈他讀過蒲魯東和克魯泡特金的作品〉,其政治倫理道德受大同主義的燻陶,又融合了中國傳統思想和西方自由主義思想。幾十年間,他一直在中法兩種文化之間搖擺。他為培養1949年前的中國精英作出了不朽的巨大貢獻。


里昂中法大學簡史 | 蔡元培 (1868-1940)


謝鳴:里昂中法大學館藏所有者里昂第三大學。

攝影:里昂市立圖書館,迪迪埃•尼可爾先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