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生活

培養一批有能力建設新中國的優秀人才,就是里昂中法大學的目標。毫無疑問,其成就遠超出了原先的期望。

從1921年到1946年,里昂中法大學的473名學生當中,四分之一攻讀專業直到通過博士論文才回國。雖然有的學生在中法大學只不過生活了幾個月而已,亦有的在那裡生活了十多年之久。還有不少學生,在里昂學習後,再去法國或歐洲其他城市繼續進修。

剛開始的時候,因為學生的學歷與法文水準有限,論文品質普遍不高。其中,與中國的曆史或文化相關的選題不少。不過,當時的中國所需要的不是在法培養的漢學家,而是醫生以及各門科學家。所以,二十年代末有所調整了,學生選取的專業與前期不同。從此,里昂中法大學開始培養出中國急需的大量人才。

在這裡無法一一列舉中法大學學生所取得的成就,其中有:
張璽(1896-1967),其論文《關於普羅旺斯沿海的底棲軟體動物的研究》,1931年出版,使之成為中國海洋研究第一人。

部分學生開始接觸一門當時全新的學科:放射學。比如鄭大章(1891-1960),在居裡夫婦的指導下,他完成一篇關於放射性礦物中鏷元素穩定親合性的論文,於1933年出版。鄭大章回國後,創辦了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。

同樣要提到葉蘊理(1904-1984):他於1935年發表一篇關於鉀和銣放射性研究(流量方法)的論文,並在巴黎出版。他的導師就是1926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讓•佩林(Jean Perrin)。

另外一位是托尼•加尼埃(Tony Garnier)的學生,虞炳烈(1895-1945)。他是二十世紀中國城市建築第一設計家。虞炳烈是徐悲鴻的好朋友。他負責當時中國首都南京的建築工程設計,不過這一工程最終沒能完成。

還有鄭彥棻(1902-1990)。從1960年到1967年,他出任台灣司法部部長。
最後,在里昂這座有着悠久醫學傳統的城市,中法大學很多學生選取研讀醫學,他們回國後成為國內醫院的領袖。因而,里昂和中國之間形成了延續至今的醫學交流傳統。

沒獲得博士學位的學生當中,很多在離開法國時還是獲得其他學位:學士學位,工程師學位,藝術學位等等。


里大運動 | 圖書館


謝鳴:里昂中法大學館藏所有者里昂第三大學。

攝影:里昂市立圖書館,迪迪埃•尼可爾先生。